凯凯果然深思熟虑

别催,闲了就写。

老郑

和老郑的初次相遇是在迎新的酒会上,一波接一波的新生轮流向导师们敬酒。轮到我时,支支吾吾,连事先准备好的祝酒词都忘得一干二净,只能赔笑,尴尬的一句:“我干了,您几位随意。”

同桌导师们有人错愕,有人欣然举杯,有人掩嘴偷笑,坐在最边上的就是老郑,一脸坏笑的看着我:“好小子,有江湖气!”

 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,丢人丢到姥姥家了。最后,撂下一句:“不胜酒力,失陪”,在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中夺门而逃。多年之后,每当跟我拌嘴被堵得无话可说时,老郑都不忘了提这茬“臭小子别忘了当年是谁给你解的围!当初真是我瞎了眼......。”

在日后的相处中了解到,老郑是山东人,而且和我是老乡,老家隔得不远,用他的话说,打个车也就起步费的事儿。说起来,老郑还是我在这离家一千多公里外的异乡里,遇到的第一个同乡人。

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,老郑知道我的老家之后,当天晚上就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,着实让我受宠若惊。

三杯白酒下肚,老郑就打开了话匣子,从他年轻时满腔热血来到这大西北支援边疆,讲到校领导对他热情相待,学生们也勤奋异常,这让正年轻的老郑大受鼓舞,卯足了劲儿发光发热。

再后来学校组织大龄青年男女搞联谊,也是借着酒劲,老郑认识了他如今的爱人,也就是我的师娘,一个典型的西北女人,持家、干练,也有些许的泼辣,以至于老郑这些年来从没在家喝高过。

从那之后,老郑就算在大西北扎下根了,在这个一眼就能从前门看到后门的小学校里,一教就是13年,把我们山东人吃苦耐劳,扎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现如今,夫妻二人都有了稳定的工作,女儿上了当地的小学,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目标算是完成了。

酒足饭饱,老郑点上了一根烟,我也陪上一根。烟雾缭绕里,我问他这些年想家吗?

“老婆孩子都在身边,这就是我家,有什么好想的。”他眼神闪烁,淡淡的说

“那这么些年,您这青春岁月都挥洒在大西北了,值吗?” 我还不肯松口。

他转过头去不看向我:“值啊,这些年培养了不少好苗子,也让很多贫困家庭的娃走出大西北去,我虽然算不上什么桃李满天下,但是每年过年都有毕业的娃回来看看我,挺好的......”

末了,老郑掐了烟,沉默了片刻,还是张嘴到:“作为一个人民教师,我对得起我的岗位,也用不着你担心我的事。但是作为乡里乡亲的,我要劝你小子一句,等毕了业趁早回山东老家去,也用不着学我,你压根不是那块料。”

我知道,他本不必说后半句,甚至也不必说前半句。大概,老郑只是太久没听到乡音了吧。

评论

热度(3)